查看原文
其他

失控这件小事

2014-04-17 失控姐 奴隶社会

序 (闪闪) - 描述Mi Mi,谁也没有冯唐的《圣女麻将馆》里写的精妙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读冯唐这篇大作)。Mi Mi在这篇半真半假的小说里化名「商淑」,用在麦府制定的制胜战略在哈佛商学院成功把自己嫁了出去。这篇小说忠实的记录了Mi Mi的三大特点:

出众: 「先是小镇传奇,在异族繁盛的西南边陲,汉语优秀,算数精准,未成年考入清华。再是清华系花,虽然三选一,但是萝卜也是菜,毕竟是拔得头牌… 」

文艺:「虽然是清华女生,但是商淑也写博客,也背唐诗,也拍照片,也见花望月。虽然个子不算高挑,但是面容娇好,比例合适,凹凸有致,在绝经之前,不施粉黛,穿童装,永远能激发萝莉控… 」

甜心:「更难得的是商淑性格好,乐观积极。上清华的时候,送友谊宿舍的男生每人一个抱枕。项目开始之后,每天早上给大家熬泰国香米粥… 」

就是这个甜蜜积极萝莉的小姑娘,今天也三十岁了,明天将在西南边陲老家和在哈佛商学院撞上的泰国白马王子大婚。我撺掇她写篇文章庆祝一下这美好的年纪和时光,满以为她会写个文艺范的恋爱感言,却没想她自称「失控姐」,讲述了她甜美笑容/优秀表现背后的种种纠结,讲述了她从遇到挫折就幻想当全职太太到接受自己对工作的看重和依赖。

我们都在失控中哭泣欢笑,任性然后成长,迷失然后再找到自己,纠结然后幸福!

贺Mi Mi成年生日快乐!贺Mi Mi和小菜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图:执子之手,摄于失控姐泰国婚礼。


「失控姐」这个词源自一个网络搞笑视频。大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被拉去做综艺节目,扮演小民警。小民警被要求盯住一个「小偷」。「小偷」蜀黍一时兴起,跟小民警拌起嘴来,哪知竟把小民警吓哭、「情绪突然失控」、「情绪再度失控」…小姑娘哇哇大哭起来,又好笑又可怜。

视频火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我和一个好朋友一边忙着约会一边忙着面试。每天心情都像过山车一样,随着约会/面试的顺与不顺高低起伏。我们不约而同地互称「失控姐」调侃对方。郁闷的时候,一想到自己大不了像失控姐一样凄凄惨惨地大哭一场,瞬间就会好受很多。

我对失控人群有个不科学的定义,那就是七情六欲都比别人来得猛、来得急。容易高兴,也容易难过。容易热血,也容易纠结。容易满足,也容易崩溃。

多年前因失恋,一个人跑到电影院挑了一部悲伤的电影,躲在黑暗中大哭。那段时间,我暴饮暴食,精神恍惚,每天都想着那个人,和死也等不来的短信。

我向一个朋友倾诉,我可不喜欢自己了。明明知道为这件事难过不值得,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我说,我羡慕那些遇到事情波澜不惊的人,那些强大的人。

朋友听完我吐槽,说,你难过的时候体会到了比很多人更强烈的痛苦,但是你高兴的时候也会有别人体验不到的快乐吧?

我平静下来一想,好像是这么回事吧?我在朋友当中是出了名的笑点低,想给别人讲笑话,结果自己先笑得东倒西歪,因此老被取笑。幸福感来得也特别容易,老板的一句夸奖,朋友带的一碗麻辣烫,办公室的新咖啡机,都会让我傻乐很久。

换句话说,失控人群的幸福感均值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但是波动性增大。

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我觉得做个失控姐也没什么不好。经常笑一笑、哭一哭,解压又排毒。只有一件事情常让我心烦,就是上起班来,没办法随时随地失控。

对于尚未混出头、身不由己的小土豆,老板要求你交个活儿,客户催个东西,你总不能说,不好意思,姐正失控呢,一会儿再说吧。更要命的是,工作本身就带来很多失控催化剂。比如,犯了错,被老板批、被同事鄙视;客户「追命夺魂」地催着要一个东西;赶一个项目,需要协调很多人完成,眼看就要截止了,却有人掉了链子;好不容易项目收尾,以为大功告成可以美美睡一觉,客户突然发来一大篇后续要求…

内心强大的人说,这有啥啊?一咬牙就过去了嘛。但是失控人群,却常常陷入内心的煎熬。

第一波煎熬是对手头工作的焦虑。第二波煎熬是彻底质疑自己这种「失控人群」到底是不是适合工作、有没有选对工作。

在麦府做小鳖的那几年 (注:小鳖即Business Analyst缩写「BA」的谐音–当初和项目团队去北京一家湘菜馆吃麻辣小鳖时候的恶搞☺),好多次,晚上九点多开完会,发现自己竟然有一堆活。别人是赶紧做完走人,我却常常会在心里面把以上两波煎熬都过一遍,好像一定要制服那个失控姐,才能继续工作一样。等我终于平静下来 (或者说放弃跟自己PK),已经接近半夜了,然后才开始吭哧吭哧干活…

越疲惫,越容易情绪失控;越是失控,就需要越长的时间干完活,然后就越疲惫… 「失控小鳖」就这样在办公室度过了好多个深夜。我一度觉得,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工作也不是客户,而是那个失控的自己嘛。

失控姐在工作中吃了很多苦头。可谁能想到,有一天,我终于下决心与内心里那个失控姐好好相处,也是因为工作。

我曾在两份工作之间体验过「全职太太」是什么样子 (并且不需要带娃)。离开工作的第一周,简直完美。时间全是自己的。上午睡到自然醒,做个瑜伽;中午研究一下健康菜谱;下午看书、游泳;晚上追美剧。第二周,做脸,看几本书,约几个朋友吃饭,计划一下旅行,依然是充实的。

等到第三周、第四周呢?翻完了想看的书,追完了几部剧,我开始觉得无聊。我想找人聊天,分享我的菜谱,吐槽狗血电视剧,歪歪某个帅哥演员。可是环顾四周,朋友都没工夫理我。我想念共事的同事、甚至是那些不太好对付的客户。因为他们让我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激发起责任感,甚至是灵感与激情…

那些熬夜的夜晚,比起一个人在家的孤单和失落,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也可以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吧…)

刘瑜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她说,「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还能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可见要把一个人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她写得很励志。我也知道有好多全职太太们,活得滋润而精彩。但我做不到,我一个人成不了一支队伍。作为失控姐,我没那么多的自律。我需要身边有真实的团队督促我鼓励我,我坚持思考保持表达欲的动力也源于工作。

接受了这一点,事情反而容易了。

新工作并没有一切顺心,我依然因为第二天的会议睡不好觉,依然会焦虑能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要求、出现突发事件怎么跟老板解释。那个失控姐,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捣乱,我依然会在出错的时候自责不已,会在电话邮件蜂拥而来的上午脾气暴躁,在加班加点的夜晚心情沉重…

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我再也不纠结什么自己适不适合工作、有没有选对工作。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会有「老娘不干了」的念头,或者跟闺蜜吐槽这满腹的委屈。但是有了全职太太的体验…第二天我又乖乖地上班了。

至于职业选择,隔一段时间反思一下是应当的 (Sheryl Sandberg说是18个月)。但是每个月、每个星期乃至每一天都反思,是典型的「想太多」。尤其不要在遇到不顺的时候反思。想想看,很多情绪,真的跟我具体选择了什么职业有关吗?无论什么工作,都存在压力与负能量,都会诱发失控。想要工作下去,还是需要学会与那个失控姐和平共处。

慢慢地,我不再把那个失控姐当成敌人,不再一次次跟自己PK到精疲力尽。我再也不埋怨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绪。

我只是像对待对待流感一样对待那些情绪。我知道那些难受、抓狂、钻牛角尖,也许来势凶猛,但只是暂时的,既可以缓解,比如大哭、吐槽、看搞笑剧;也可以治愈,比如美食、网购、爬山;甚至还能预防, 比如把内心训练得更强大 – 哪怕这是漫长的修行。

题图:失控姐,图片来自网络。


加入奴隶社会,这里都是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人,和不正经不鸡汤的原创文字。转发就可抽奖 (回复 J ),热文回复数字 0 至 30,或回复 m、m2、m3 获得目录。

欢迎臭味相投的朋友投稿至 hzshen @ icloud.com,了解更多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